開篇語
  為挖掘嶺南文化資源,盤活、弘揚歷史文化遺產和嶺南人文資源,進一步提升廣東文化形象,充分發揮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南方日報從今天起推出“絕藝傳人——廣東非遺大師風采”報道,通過影像展示廣東非遺傳人。
  ■解碼莞香
  莞香,常用名土沉香,為瑞香科土沉香屬常綠喬木,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和特有珍貴藥用植物,為沉香領域上品,被譽為“植物中的鑽石”。
  ■傳人名片
  黃歐,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莞香製作技藝”傳承人,榮獲由廣東省文化廳等單位頒發的“活力非遺2013年度致敬人物”榮譽稱號。黃歐結合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使莞香製作技藝得以傳承,他創辦的尚正堂莞香發展有限公司是廣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範基地。
  莞香魔法
  沉香樹的傷口溢出的分泌物與各式菌種發生神奇結合,結出珍貴的沉香。黃歐說,據他觀察,如果創面多,紫色的菌種結出紫奇楠的概率就大,黃色菌種多,結出黃奇楠的概率就大,奇楠是沉香中的極品。
  “莞諸物俱不異他邑,惟香奇特。”這是明代學者對莞香的記述。東莞人種植莞香樹的歷史則可以追溯到唐宋。莞香是當地最負盛名的貢品。
  作為省級非遺莞香製作技藝傳承人的黃歐,也得到另一個雅號:“香農”。他與莞香之間的緣分,可從其家族與莞香的故事說起。晚清以降,莞香產量由於人們竭澤而漁的採集而急速下降,由於需求量甚少,莞香幾乎成了一個“歷史名詞”。莞香原產地大嶺山一帶,僅有少數人家保留下幾株香樹留作自家使用,黃歐的姑婆就是其中一位。
  黃歐自幼耳濡目染,學會了種香、採香、結香的一套傳統手藝,也萌生起一個魂牽夢縈的“莞香夢”。為追尋心中的那份氤氳之氣,他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走遍了東莞各個山頭尋找莞香樹,並將搜集到的300多株野生百年莞香母樹集中起來,在大嶺山“百花洞”建起一座莞香種植園。
  這些莞香母樹的背後多少有些神秘。其移植、折枝、斷根的流程並無文字記載,僅靠大嶺山居民世世代代的口耳相傳。方法不當,這些木頭可能一百年都結不出香來。在黃歐的指引下,攝影師留意到了山上泥土裡長出了許多黃褐色的菌絲,它們在結香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莞香需要十多種微生物和植物共同作用才能生成,微生物的種類越多,莞香的質量才越好。”
  如今,大嶺山上已有3000餘畝地重新種上了莞香樹。除了上百年的老樹外,也有新種植的樹苗,還有砍掉枝幹後的莞香樹墩。樹墩上覆蓋著黑色的遮蓋物,保護其上結香的菌類免受陽光直射。“有些人在樹上鑽洞結香,香結好了就把樹整棵砍掉,再花上十年時間重新種樹、鑽洞、結香。我們只是在樹上製造創面,每年採集一個,一個輪迴下來就是十年,樹墩旁的小樹苗也就長大了。”黃歐說。
  儘管採集莞香的絕藝給黃歐帶來榮譽和收益,但他卻視之如浮雲。在他看來,莞香只有“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項事業才能說真正取得成功。黃歐一直著力研究增加莞香產量的方法。經過一眾科研人員的努力,原本只能在地底結香的真菌,已經可以往樹幹上爬,在離地面一米的地方結香了。對某些行家打點滴“催生”莞香的做法,黃歐卻並不贊成。他認為,只有尊重古法,才能保持莞香原有的魅力。
  “每棵莞香母樹都需要精心的呵護,才能結香。有時可能要等一百年,才能結一塊好香料給你。”身為“香農”的黃歐深諳天道:只有真正的堅持和熱愛,才能得到最精華的沉澱。香道如是,於人亦然。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實習生 魯豇蔚
  攝影:蘇仕日 嚴亮  (原標題:“香農”黃歐:再續“莞香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ziogy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